每日的力量

很多人對美國人印象就是很假。

他們讚美人的程度有時候誇張得很不必要,經典的「屎三明治」話術(負面的話題會先用好話包裝)應該也是他們發揚光大的。

人家說巴黎人很冷淡,某種程度上是他們不想花力氣去客套,喜歡就是喜歡,你做的成品只有60分的話就不會被灌到80。

所以當美國人說「我覺得這版真的是AMAZING」「愛死了…我看完差點尖叫!」「我literally看到要掉淚!謝你一萬!」在這是沒有人會買單的,只會覺得你幹嘛活這麼累。

不過我還是很讚賞某種美國特有的正向積極能量,在網路上搜尋「個人 成長 建立」很容易就能找到活力滿滿的美式精神喊話、心靈雞湯。

我本身不是多陽光的類型,冬天天氣一陰就憂鬱地想回母親的子宮,所以時常看ʻMediumʻ上的正向文章,搭配Youtube的垃圾non-stop爵士咖啡音樂。即使看多了覺得都差不多,但就跟吃中藥一樣定期暖暖腦,例如「每天早上六點醒,進行早晨儀式(morning ritual)」這種先老起來放的健康好習慣。

我還曾經嘗試用#地獄週 這個增進生產力的方法,用一週寫完研究所論文(有興趣請讀這篇),不過現在感覺那種把自己逼到懸崖的方式,適用於目標不在品質的方面。

畢竟真正有靈魂的東西是耗時的!(例如:阿忠魚粥。)

上班的大家想對自己好一點很正常,若順應本性的話,沙發跟瑜珈墊當然選前者。

我聽說有個朋友本業做得非常出色,但某天因官司糾紛開始對法律產生興趣,用下班後的時間去星巴克K書、每週請四五個家教準備法律方面的國考,真正令普通人(我)望塵莫及。


不過!好習慣是有可能無痛養成的。

The hardest part is showing up.

「最難的部分是著手去做、萬事起頭難。」

之前看某個影片說想養成每天畫圖的習慣,就是給自己定每日目標「拿起鉛筆在紙上畫一條線,就算達成任務」。克服了開頭的惰性,後面其實就很容易進入狀況了。

最近沒事會隨便找Skillshare的教學來看,裡面各種主題都有,主要都是初學等級的。

有次看到有篇關於提升生產力(只因講者蠻帥的),帥哥講者推薦一個培養習慣的APP叫「Habitica」- 用達成想培養的習慣幫角色練等級的RPG小遊戲,我覺得有何不可,用了之後也因為這個獎勵機制大大提升做事的動力。

其中一個任務我寫「喝水兩公升」,有時還真的是開這個APP才提醒我今天水還沒喝夠。


自學語文真的是超級需要自制力的行為,必須找方法來制約自己才能持續。

花錢是個好方法,但不適用於每個人。通常買一本語文書,會很自然地訂下時間達成目標,然後…就越來越少從架上拿下來。

但後來我發現更好的方法:同一款筆記本給他買了三四本,然後把注意力集中在「我能寫完幾本筆記本」上面。

為了達成這個目標,自然進度就會往前,腦子也不會卡在「今天又要讀乏味的文法啊…」而是「看著寫過的筆記本覺得好爽、成就達成」,舒壓的同時還可以在書架上整齊排好,當自我成長的見證。

Inspiration is for amateurs. Professionals show up everyday and get things done.

「靈感是給業餘者用的,專業A咖就是每天都現身然後把事情做完」我聽了這句覺得喜歡,因為不是天才的我,也有可能做到。

每天每天享受一點完成什麼的成就感,時光這樣荏苒不是挺棒的嗎?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