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篇跟大家分享我的委屈後(謝謝讀者給我的各種建議),可能祖厝顯靈看我可憐,後面兩週工作室的氣氛超級輕鬆,我手上幾乎沒什麼要事,非常悠閒⋯⋯。
導演處於一個放假模式,常遲到,有時候說「我晚上再來繼續⋯⋯」地早早就騎著腳踏車溜走(回家一分鐘)。他那種好到詭異的心情,讓我想到有著「惡」與「善」兩種臉可以轉動的某種怪獸,不知哪裡故障、一直卡在「善」的部分,咖啦、咖啦,不確定何時會轉過去、還是會直接掉到地上。那笑容令人心發寒。
而我唯一的同事啾啾也從巴黎「回來」,認真思考要定居小鎮了。啾啾擔任背景總監,是年約四十多的光頭大哥,從day one就看得出人非常和善,心胸開闊,能力又強。
先前六月時,工作室常常有陌生訪客來來去去,當啾啾第一次出現在工作室,我以為是來修什麼水電的,結果他一邊聽導演brief,一邊用好像早就認識我的微笑對我小聲說「我等等跟你介紹」。
不說不會知道,這位大哥上部才做完Netflix某部厲害3D的背景總監,本人毫無架子,溝通力與情商極高,感覺可以跟任何人瞬間成為朋友。
我好高興啾啾加入小鎮團隊,想到有人跟我一起承擔工作室令人不快的部分、有第二位目擊者見證我以習以為常的超自然現象,就覺得肩膀輕了好多。
資歷豐富的啾啾,一眼就看破工作室空氣中累積的怨念,常拿我每天帶來的香蕉開話題。
「三點囉吃香蕉的時間到。」
「妳的香蕉看起來很累耶。」(放太久皮很黑)
「你知道香蕉很多農藥嗎?」
導演聽了也開心地大聲唱:
「Non mais laissez-moi~Non mais laissez-moi~~(就請讓我~就請讓我~)」
「Man~ger~ ma~banane~tut nu sur la plage (裸體在海邊吃香蕉~)」
總之這兩週我完全陷入必須到工作室面對「完全沒事做」卻又在導演隨時監控的狀況。
我非常想打開日文教程來看,但臉皮不夠厚(總不能地鐵讓你吃東西就吃外帶小火鍋吧)所以我每天都試著平衡這些條件:
「擺明就是沒任務」
「但要裝忙」
「裝忙的內容要看起來上進且可以搞很久」
「又不能完全不相關」
「最好乍看下都是文字,圖像的話太明顯在混」
「必須隨時可以被打斷」⋯⋯
啊!原來這就是我白天操台股、晚上搞美股的二哥說的上班族煩惱。
到底、要怎樣煞有其事地利用被公司買走的精力時段鬼混?!
幾天後,我想到超棒的殺時間方法:
整理硬碟。
我一直蠻會整理文件的。以前的作品、日記、筆記等寫過畫過、或有保存價值的東西(票根跟照片)都好好地保存著,若突然想到需要什麼,我基本都可以翻出來。這個特點後來對我寫書也很有幫助。
以前國文課時,某天老師突然把我的課本舉起給全班看,展現上面層層疊疊整齊貼好大小不一的筆記便條。
我可以保證沒人記得這件小事,我自己卻印象相當深刻:從沒給我好臉色的老師(畢竟我都在他的課上吃蛋餅)給我的眼神:阿蝦同學,你作文不太會寫,整理倒是很有一套。
我有四個硬碟:粉紅1T,藍色2T,黑色2T跟銀色要插電的3T。
粉紅1T是研究所買的ADATA,老又慢,怕隨時壞掉所以拿來隨插即用,裝工作備份檔。藍色2T有塑膠厚皮,裝所有弄丟了也可以再重新「收集」的音樂、電影、教學影片、素材(no judging,我不信你沒下載過)。
黑色2T裡面裝歷年所有的作品跟照片,如果壞了我會哭,所以會重複備份進銀色3T、永久不去動它。
(另外還有兩個3.0 USB隨時可以借人)(Google也買了100G)
從研究所開始用外接硬碟算算也多年了(嗚),檔案整理方法和現在不太一樣,很多東西要重整。今日被各種專案操練過的老蝦我,歸納出一套系統:
以「如果突然需要時可以立刻用邏輯找到」為前提,盡量把主要資料夾種類減到最低。
同個專案資料夾裡大概會有「Doc」(文件)、「Result」(成品)、「Asset」(素材)、跟「PSD」「Pr」「Ae」等以軟體區分的工作檔。多個專案再根據不同需要,用「主題」或「年代」來分。例如先分個人/接案,再分動畫、插畫等,在校時就分大學、研究所⋯⋯等。
全部都是畫炸蝦人的圖檔用「年代」區分,一眼就看得出進步幅度跟不同階段的各種活力,很有意思。
由於有時工作過程中也會在不同位置備份,有些在雲端、電腦、有些在硬碟,最後各種地方都佔掉不少容量,但不知哪個備份才是最完整的,藉這個機會我手動統整,把各個備份都merge後只留在黑色2T,刪去重複,整理成非常精簡的資料夾後(icon也換成適當的)才放回銀色3T裡。
另外,Google Keep跟Drive裡都有許多文檔,我就花時間全部搬到Evernote,讓這兩項常用的工具清理到極簡。而在Evernote裡,用大分類開好筆記本(軟體教學、文章、食譜、動畫相關、個人成長⋯⋯等),把以前亂建的文件重新命名(例如是After Effect的教學就以「AE_」開頭),各種教學文章全部都丟進共一本筆記裡,詳細標好不同的label,這樣以後就能用label來檢索。(例如同一篇AE文章就能同時在“Adobe”、“AE”、“Motion Design”中檢索)
教學文章殺了我很多時間,我讚嘆過去自己不知投入多少時間在自學軟體⋯⋯尤其在法國這幾年需要快速上手不少軟體或外掛,有段時間甚至三個月就要學一套新的東西。
整體學習上是倒吃甘蔗的,經驗會累加,有時可以靠經驗在陌生的軟體中摸出邏輯,快速找到立刻要用的功能、設成習慣的快捷鍵,或直接判斷有沒有必要花時間去學習。
甚至學語言也是,慢慢會抓到哪些重要的語法一定要會,太艱澀、遠離現實的就甚至聽過就好,不用為難自己(我知道我未來不會鑽研法國文學,簡單過去式直接略)。
老話一句,還是感謝最初認真學英文的我- 同時會中文跟英文的人,學習的廣闊海洋會在你眼前展開、並附贈一艘好船。

整理文件到後來,發現一個文件夾題為「妄想精分」。
我在高中的時候,很勤快地在無名小站寫網誌,分享社團、朋友、看的書或電影等心情記事,裏面夾雜許多插圖、音樂,也談很多當時舞團表演比賽的大小事。
這個網誌大概持續到大學結束都是公開的,也大方地分享生活的照片,沒有考慮太多。
研究所時,突然收到一名陌生網友的來信,頭像使用我的圖(忘記是畫的還是照片),只是要表達「很喜歡看我在網路上講話,可否加臉書好友」。
當下我只覺得被盜圖,很理直氣壯地問他為什麼要用我的圖。(還講英文不知在跩啥)
他語句斷斷續續,表達歉意。我只回了「如果你喜歡可以用、但是你要先問過。抱歉。」就沒再回覆。
網友後來持續傳訊來,和我坦誠了:
「你在Blog的文字讓我對你很有偷窺欲」
「我曾生過妄想型精神分裂這個病,讓我表達能力一度困難,擷取你blog的詞句、融成我的想法來敘述能幫助我回覆語言能力。」
「我有去錄你們舞團比賽的影片,有時還會洗澡時對著鏡子學你們的排舞。」
「雖然你不回話,但只要顯示已讀我就很滿足了。」
後來每隔一個月,他都傳來一些訊息。大致報告零碎的近況跟當下的心情,說心理狀況逐漸在康復中,還推薦我書跟音樂。
當時我不知如何回應,也不理解那是什麼樣的病情。對於廣大的網路世界首次感到恐懼,意識到放在網路上的這部分自己被偷窺了,也有點怕在現實中被跟蹤或傷害。
其實什麼也沒發生。這件事不了了之,進了我的硬碟。
來到今日,各種社群平台以「偷窺欲」為設計發想,隱私與流量成為貨幣。每天都在偷看別人家的寵物的我已習以為常。

現在再讀一次,覺得那就是在前個時期的網路世界,一名20幾歲少女的日記、換來一位陌生人真誠的feedback而已。
我在我的桌子前,對著我的Macbook Pro把思緒整理成文字,或畫成圖像。然後在網路的另一端桌子前的你看到了,有些感觸,可能笑了、哭了,或有所共鳴。然後告訴了我你的心情。
這是對創作者來說多大的喜悅啊。
若當時的這位網友你哪天讀到這裡,我想對你說:抱歉我當時不懂如何回應。我想謝謝你寫給我的訊息,讓我也認識了一部分的你,感受到你生活的一點片段。
在流量至上的年代,這件事提醒了我創作目的的純粹 – 一來一往,互相分享與解答疑惑、困難。
謝謝你!希望你已康復。
也謝謝支持我到現在的讀者們。
寫到走心,只好趕快推歌來結束這篇網誌。下回見咻~
Leave a Reply